台灣的少子化問題越來越嚴重,許多縣市都利用生育補助來想辦法提高生育率,根據專家表示,不婚族群的增加是導致少子化的原因之一,許多人寧可隻身一人與寵物作伴,也不願意踏入婚姻的墳墓,經歷生兒育女或高壓的房貸車貸,根據調查,台灣2024飼養寵物的家庭比例逐漸上升,代表著大家都對養寵物有很高的接受度,到底寵物能為我們帶來什麼,讓大家寧可養寵物也不肯養孩子呢 ?
➊ 為你提供情緒價值
寵物能為我們帶來無條件的正能量,跟伴侶或朋友傾訴自己的負面情緒時,對方的回饋不一定全是你想聽的話,有時會反駁或是嘲笑,在我們對愛人傾注全部心血時,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在乎與珍惜,但大多數寵物,你對牠的關愛越多,牠就會越愛你,在你分享開心的事時,不會掃你興,在你需要安慰時也會默默的陪著你。
➋ 花費
在花費方面絕對是有明顯的差異,養寵物平均每月多支出3千元,而養小孩每月卻需要支出至少3萬元,看來養寵物的花費較少,而且養兒防老的觀念也日漸被推翻,我們不能期望孩子長大一定要扶養自己或提供生活費等等...,而寵物卻能為我們提供陪伴與心靈寄託。
➌ 讓主人感受到被需要、被期待
現代越來越多年輕人認為寵物可以陪伴自己一輩子,不需要生孩子,認為養寵物比養孩子省心,負擔少,其實背後的原因是,養寵物與養小孩都能滿足人的‟被需要”的心理,是判斷自身存在感與價值感的一種方式,如果無法滿足這種心理需求,很可能會感到不自信.空虛或寂寞。
➍ 從眾效應
在這個過曝世代,每天接受到的資訊量暴增,其中就有不少與寵物有關的短影音與可愛照片,在此種作用下,你也會越來越想飼養寵物,跟從大眾的思想與行為,這也稱羊群效應,但養寵物其實是需要對生命負責的,所以在飼養前一定要問問自己,我的生活環境適合養寵物嗎 ? 我能好好照料這個生命嗎 ? 跟養孩子的觀點類似,事前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。
➎ 社交需求
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 ‟歸屬與愛的需要”,一個人需要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繫或關係,例如 : 追求愛情或結交朋友,但現在越來越多人有社交恐懼的情況發生,如果沒有話題可以聊,就會變得十分尷尬,但養寵物的話題卻很有用,可以打開對方的好奇心與分享慾,讓交友變得更加順利與簡單。
不管是養寵物或養育孩子,對每個人來說意義都不同,但都能從過程中得到大大的幸福與滿足,只要我們盡全力的去愛護我們所珍視的,所愛的,就能結出愛的果實,豐富我們的內心 !